要點
- 數以千計的原住民兒童被強行帶離家庭,被迫同化,融入白人社會。
- 這些強行帶走的行動造成了深層且持久的跨代創傷。
- 各社區正透過文化重建與支援計劃進行治愈。
- 教育與全國性的承認是治愈的關鍵。
溫馨提示:本集的解「識」澳洲包含可能會令人感到不安的內容,會提及有關創傷、兒童被帶走,以及已離世的原住民及托勒斯島民。
閱讀更多

解「識」澳洲
由1910年到1970年代,數以千計的原住民及托勒斯島民兒童在政府的官方政策下被有系統地從家中帶走。這些兒童被安置於收容機構,或由非原住民家庭收養。
為何當時的原住民兒童會被帶走?
道森(Shannan Dodson)是一位來自 Broome 地區的 Yawuru 族女性,也是澳洲治愈基金會(Healing Foundation)的行政總裁。她表示這些兒童被帶走的背後,其實有一個極具破壞性的目的。
「被偷走的一代(Stolen Generations)令人心碎的地方在於,當中有成千上萬名兒童被帶走,而大多數情況只是單純因為政府想將他們同化入非原住民的文化。很多名兒童遭受虐待,亦有很多是再也沒有見過他們的家人。」
當時之所以特意以兒童為目標,是因為他們較容易接受所被灌輸的觀念,亦較容易拒絕自己的文化。很多家庭更被誤導—被告知孩子已經去世,或告訴兒童他們的家庭不需要他們,忘記自己的家庭。
由於紀錄保管不善,難以確實知道究竟有多少兒童被帶走,但據估計,比例可能高達每三名兒童中就有一名。然而,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每一個原住民及托勒斯島民的社區都因此被徹底改變,留下的創傷至今依然存在。

澳洲,坎培拉,2月13日:2008年2月13日,澳洲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在坎培拉正式向澳洲的原著民、特別是受到政府當年強制將原著民兒童帶走和對原著民進行同化的政策所影響的「被偷走的一代」道歉。而這些政策如今已被廢止。(Photo by Mark Baker-Pool/Getty Images) Credit: Pool/Getty Images
原住民兒童被帶離原生家庭後的去處?
很多被偷走的兒童被送往全國各地由政府或教會運營的收容機構。
這些地方被稱為訓練中心或宿舍,兒童在那裡受到極端的紀律管束。他們的身份被剝奪,被強行賦予新的名字、語言及宗教信仰。
兄弟姊妹往往被分開安置,有些機構更只收容嬰幼兒。1943年,當時年僅四歲的 Aunty Lorraine Peeters,一位Gamilaroi及Wailwan族婦女,被帶到新州的Cootamundra原住民女孩家政訓練中心。她的兩名兄弟則被送往臭名昭著的Kinchela原住民男孩訓練中心。
她回憶:「只要你忘了要扮白人,就一定會被懲罰。」
「我們連談論自己是原住民都不可以。作為一個四歲小孩,這是一種徹底的洗腦。你很快就會忘記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學習了白人的方式。而那些地方的懲罰是非常殘酷的。」
在接下來的十年裡,Aunty Lorraine Peeters 被訓練成為白人家庭的家務女傭。
今時今日,作為倖存者的她,是一個堅強的代言人,並創立了「Marumali計劃」,一項專為經歷過被強行帶離家庭,個人而設的治愈計劃。

澳洲治愈基金會(Healing Foundation)的行政總裁道森(Shannan Dodson)
甚麼是跨代創傷?
兒童、家庭與社區所經歷的創傷,至今仍在世代之間產生深遠影響,餘波未了。
Aunty Lorraine Peeters表示,今天仍有不少年輕人不知道自己是誰、來自哪裡,甚至不了解自己為何會有某些行為模式。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如果我們不在自己的家庭中打破這個循環,它就會一直延續下去。」
由於歷史上缺乏支援系統,創傷往往在無意中傳給下一代—孩子目睹父母及祖父母所承受的痛苦,潛移默化地承接了這些心理創傷。
這種情況被稱為跨代創傷(intergenerational trauma)。
道森(Shannan Dodson)解析倖存者談及要成為合格的父母的困難之處,因為他們自己從未在有愛或有支持的環境中成長。
如今,跨代創傷的症狀仍然可見,例如家庭破裂、暴力事件發生頻繁、高監禁率、自殺率上升,以及酗酒與吸毒等問題。
各社區現正努力推動治愈工作,試圖終結這創傷的循環。

治愈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部分是教育—確保所有澳洲人了解與「被偷走的一代」有關的真相。 Credit: davidf/Getty Images
從創傷中治愈是怎樣的?
道森表示「我認為治愈對不同的人來說形態各異,但我們確實知道倖存者需要自主決定屬於自己的治愈方式。」
治愈意味著重建家庭結構與堅強的社區,也意味著重塑身份認同與自豪感。與土地、文化及語言的重新連結,有助於恢復那些曾被剝奪的身份。
倖存者也表示,他們需要分享自己的經驗,並能自由地談論歷史上的不公。
Aunty Lorraine Peeters 談及她在 Coota Girls Aboriginal Corporation(由Cootamundra之家前居民成立)的工作時說:「在圈子嘅聚會中,治愈就在那裡發生。」
「他們透過敘述、分享談論這件事來從中治愈自己。他們越是這樣做,就越不會被遺忘」。
跨代創傷動畫短片,澳洲治愈基金會(Healing Foundation)
此影片包含已故人士的聲音。
教育與說出真相
治愈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部分是教育—確保所有澳洲人了解與「被偷走的一代」有關的真相。
Aunty Lorraine Peeters 呼籲道:「我希望見到[非原住民澳洲人]讓自己的孩子有機會去了解這個國家的真正歷史,並去瓦解那些制度,徹底拆毀再重建,因為針對我們族人的政策,真的充滿種族歧視,是以歧視為基礎寫出來的。」

Leilla Wenberg 是其中一位「被偷走的一代」,在她只有六個月大時便被從父母的車中帶走。2009年5月26日,她在雪梨的皇家阿爾弗雷德王子醫院(Royal Prince Alfred Hospital)舉行的全國道歉日(National Sorry Day)紀念活動中手持蠟燭。自1998年起,全國道歉日每年於5月26日舉行,以承認對原住民家庭—特別是「被偷走的一代」—所造成的傷害與錯誤。 Credit: Sergio Dionisio/Getty Images
「被偷走的一代」倖存者,未來路在何方?
在2008年,時任澳洲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在坎培拉代表政府,向「被偷走的一代」正式道歉,成為歷史性的一刻。
此後,出現了多項新措施與發展,包括澳洲治愈基金會(Healing Foundation)的成立。
Aunty Lorraine Peeters 表示倖存者及其家庭仍需要持續的支持。
「我們的機構正大力倡議一項全國性的治愈方案,確保對「被偷走的一代」倖存者所欠下的正義能在更多人離世之前得以實現。」
透過如 Marumali 計劃、治愈基金會的支援,以及由社區主導的各種行動,跨代治愈的進程可以延續下去。
真正的治愈亦需要整個澳洲社會去傾聽倖存者的聲音,並協助他們重拾講述自身經歷的權利。
訂閱或追蹤解「識」澳洲 Australia Explained 播客,以獲得更多關於在澳洲安頓新生活的寶貴資訊及貼士。
你有任何問題或想法嗎?請發送電子郵件至 australiaexplained@sbs.com.au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