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导演李匀(Yun Li)的记忆里,有一个跨越山海的故事。
1957年,一位女子从马来西亚出发,渡海前往台湾,进入一场包办婚姻,从此消失在家族叙事之中。
几十年后,这个故事被她的外孙女以另一种形式找回——通过声音、身体与碎片化的影像,成为舞台作品《乘上未知漂流去》(Embarking on a Drift to the Unknown)。
这部作品将于10月31日与11月1日在阿德莱德的澳亚艺术节(OzAsia Festival)中上演。
从紫微斗数到女性命运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东亚地区进行着一场沉默于历史叙述中的移民运动。
李匀祖籍广东梅县。在以这个县城为代表的许多地方,无数女性离乡背井,流散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多地。
这是发生在李云好友外婆身上的真实故事,也被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的一份文件纪录下来。
那是一份旧时代‘童养媳’的卖身契和结婚契约,上面详细记录着女方的生辰八字。就算是选童养媳,人们似乎也愿意选命好一点的。
“我突然意识到,命理其实在深刻地塑造着一个人的命运,”他说,古代人用出生时间来判断“好命”或“坏命”,这种想法延续至今,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中对女性命运的想象。”

Credit: LI-Yun
于是,李匀决定从紫微斗数出发,写一个与命运相关的故事。
READ MORE

以中式葬礼为灵感 她用音乐疗愈“生与死”
“集体而私密”的历史
李匀既是导演,也是《乘上未知漂流去》的声音设计师。
与传统戏剧不同,现场观众需要戴上耳机,沉浸式地倾听这个故事。
“我们在舞台上安置了不同种类的麦克风,也有一些乐器。我们在舞台上走路、抚摸桌子、敲击物件、东西洒落……细小的声音会被特殊的麦克风引导,电脑做实时音讯的处理,再送到观众耳机中。”
他解释说,这是因为这是一段属于女性的历史,它是集体的;但正因为视角是女性,它很少被正式纪录,“这些记忆是很人性的、私密的”。
“在声音传递上,除了通过喇叭,我想表现它既是集体的,又是私密的。而耳机就是很好的媒介——就像有人在你耳边呢喃,所有观众听到的距离感、空间感都是一致的。”

Source: Supplied
“亚洲许多地区都有饥荒的历史。不论是闽南语还是潮州话,我们都会说‘呷饱没’(吃饱了吗)——这与我们的民族血液相关,所以很多地方侍奉土地公,会拿到‘平安米’。”
“所以我们有一个桥段是洒落一颗一颗的米,像沙子的声音,数不尽的摩擦声,你能听到米掉落的声音,好像米缸已经空了,”他说,“我们会知道,生活是辛苦的,我们可能没有粮食去支撑生活。”
请点击收听详细采访: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订阅Manda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