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式葬礼为灵感 她用音乐疗愈“生与死”

Opera-for-the-Dead-Hero-Image-Image-Credit-Dewie-Bukit-1 (1).jpg

Source: Supplied / Dewie Bukit

嘶哑悠扬的音乐、表演性的哀悼和哭嚎,是中国传统葬礼上的常见场景。 作曲家、现代古筝演奏家王萌(Mindy)为父亲操办了葬礼,十年后的今天,这样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她以中国丧葬仪式为灵感,用音乐和视觉艺术表达了她对生与死的思考。(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一种延续。”

在阿德莱德的舞台上,王萌(Mindy Meng Wang)轻轻拨动古筝琴弦,声音与电子音效、舞蹈、影像交织成一场超现实的“祭礼”。

这是她与澳大利亚作曲家Monica Lim联合创作的当代“赛博歌剧”《祭歌(Opera for the Dead)》。

灵感起源于中式葬礼

这部作品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王萌尝试以当代艺术的方式重新诠释生与死的边界。

观众被邀请自由行走在舞台、影院与舞池之间,穿梭于现实与幻境、记忆与时间之中。
Opera-for-the-Dead-Image-Credit-Michael-Pham-5.jpg
Source: Supplied / Dewie Bukit
王萌来自中国甘肃兰州,十多年前,她为父亲操办了葬礼。那是一场典型的中国式葬礼,也让王萌开始思考传统中式葬礼常见的“仪式性哀悼”。
葬礼应该是很精神性的,但传统葬礼要烧纸钱、烧陪葬品,又是很物质的;而现在新型的葬仪还包括扫二维码念经等……这些东西很对立。
“葬礼中很多人很悲痛,但其中也有一些表演性的哀悼,有些地区会请人哭丧……我想把这些对立的元素提取出来,创造现代式的体验。”

治愈而非哀悼

《祭歌(Opera for the Dead)》也将登上2025 年澳亚艺术节( OzAsia Festival) 的舞台,于11月5日与6日在阿德莱德上演。

王萌表示,这场融合音乐、影像与身体的作品,既是一次文化的对话,也是一曲献给逝者的温柔“安魂歌”。
Opera-for-the-Dead-Supplementary-Image-Image-Credit-Dewie-Bukit-3.jpg
Source: Supplied / Dewie Bukit
她坦言,尽管以葬礼为灵感,但她希望为观众打造一个疗愈的空间。

“这个作品其实也是一种仪式,灵感起源是葬礼,但我想创作一种疗愈的过程,让每个人能找到一种方式为自己疗伤。”

演出的唱腔由王萌创作,她融入了昆曲的制式,唱词基于她重新创作的中国早期丧葬悼词。

“它并不是一个很悲伤的演出,它是给观众的精神性献礼。让人们能沉浸式享受,情绪得到宣泄,甚至得到疗愈。”

请点击收听详细采访: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订阅Mandarin。

您也可以通过YouTube、Apple Podcasts、Spotify等平台随时收听SBS普通话播客,YouTubeInstagram微博和微信平台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