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夢‧人】花藝師Leda學藝術治療創花藝治療

Leda Lee.jpeg

Leda Lee 在今集【職‧夢‧人】與聽眾分享花藝治療。 Credit: Ida Cheung

Leda曾經覺得成為花藝師是唯一夢想,可是經歷疫情之後,希望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我唔希望被身份或標籤限制。一個人可以同時有多種職業,甚至中途轉換跑道;只要懂得安排優先次序,都可以平衡到唔同角色。」

「我重視自己想成為點樣嘅人,多於單純訂目標去追逐。」

大學主修多媒體設計 (Multimedia Design) 的Leda李晧綾,畢業前後曾從事飲食業、賭場服務、零售、商品陳列及社區服務的文職工作。

問她賭場服務做甚麼,她說是當賭場公關「服侍」國際富豪大客,讓他們有賓至如歸的享受。可是經過七個月之後,忽然被拍掌聲驚醒,反思自己為何要過這種「迎送」生涯。

「好記得有一次是因為去賭錢有一個比賽,我們要在旁邊拍手[助慶],發現與我想做的工作不對等時,所以就沒有做。」
1. Floristry Behind the Scene.jpeg
婚禮花藝製作的幕後花絮。 Credit: Leda Lee
婚禮花藝師

一個由原本覺得花易凋謝不夠耐用的人,卻因參加花藝工作坊時,體驗到投入創作的沉浸感,以至忘記時間,才發現新的興趣,Leda於是報讀花藝課程,展開婚禮花藝事業,一做就是七年。

她為新人預備婚禮,不設A餐B餐C餐,而是花時間去了解,貼身製作,也許跟她大學主修多媒體設計(Multimedia Design)對美感與顏色配搭有關。

婚禮的預算,花類的安排,場景的意境,運送人手安排,確保流程順利,全都一絲不苟。

疫情成了轉跑道的契機

疫情停業,她看到政府資助的「社區服務四級證書」,入讀的時候巳主動尋找實習的機會,在華人社區服務中心做義工,同時接觸到專為家暴受害提供協助的機構「inTouch」,接觸到藝術治療工作坊,認識透過藝術說故事。

在這次經驗中,Leda學習到如何透過顏色、線條等藝術來說故事,看到參與者通過情緒利用畫作,表達出個人感受,使她感到非常新鮮,成了修讀藝術治療的契機。
2. Volunteer Coordinator.jpeg
在社區服務中擔任義工統籌,帶領並培訓義工。 Credit: Leda Lee
老年精神病房實習

院友在沒有親友或醫療團隊陪伴時,只能留在病房,與外界缺乏接觸,常感到孤立,有些人會在病房內漫無目的地遊走,顯示出孤單與無目標感。那一次實習,Leda在桌面中央放置綠葉桌旗(foliage garland),營造聚會氛圍,又在綠葉旁擺放小花瓶與花材,供參加者自由取用。

她簡單示範插花方式,然後鼓勵參加者依照個人感覺自由創作,從而連結以致團結,彼此連結孤立,透過花藝表現自己。

其中一位參加者建議將花旗作品從直線排列改為圓形,認為更適合,也更能象徵團結(United)。

治療的目標是讓參加者探索自然媒介對自身的意義,以及在共同創作的過程中,體驗社交連結與合作感。

花藝藝術治療工作坊花絮:綠葉桌旗(Foliage Garland)、花器、鮮花。
花藝藝術治療工作坊花絮:綠葉桌旗(Foliage Garland)、花器、鮮花。 Credit: Leda Lee
團體花藝作品:院友正在將花旗(Floral Garland)作品從直線排列改為圓形。
團體花藝作品:院友正在將花旗(Floral Garland)作品從直線排列改為圓形。
靈養服務(Palliative Care) 的經驗

面對無法治癒的病情,在靈養服務中分享生死,有時候患者巳經不能做任何與藝術有關的活動,於是 Leda便利用照片進行,其中一位患者選取了一張一個女人包頭的照片,她說自覺就像一個不想表露真我的人,她不能向家人表達脆弱,因為家人總會叫她加油,說一定可以捱得過,但其實在她的心底早巳感到「我不想捱了」,就是這樣利用圖片來表達出她內心的感受。
6. Placement Photo.jpeg
醫院藝術治療實習照,包括院友的團體花藝作品。 Credit: Leda Lee
夢想來自時機

Leda 說夢想是來自時機,就像疫情時,她卻找到修讀社會服務課程的機會。

也許花藝治療並非最後的終點,未來有無盡探索的可能性。

她認為澳洲注重多樣性,包括身份認同與移民經驗,並且是多元文化社會,今後可以抱握不同的進修機會,開拓未來。

又相信社會的階級觀念不像香港重,將工作職業分成高低,她說修讀藝術治療的課程中,遇上60多歲的同學,發現找到藝術治療是適合自己的路向。

持續探索與實踐

隨著年齡與經歷改變,Leda發現夢想不一定遙不可及,也絕非要想像得太神聖,而是一種持續探索同實踐。

她不認同身份被標籤限制,人可以同時有多重職業,甚至中途轉換跑道,只要懂得安排優先次序,都可以平衡到不同的角色。

Leda相信做選擇或行動時,如果背後有清晰的意義,就可以帶來持續的動力和心靈滿足。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宏大的夢想」,但重要的是做決定時,要清楚為何作出選擇和行動。

她說動力是來自做自己真正有興趣和覺得有意義的事。相對於得到外界的認可,她更希望因所做的事而感到自豪。

完成 Final Year Project:研究近五年移民澳洲的香港人,探索文化身份、壓力、轉變與歸屬感。

她說雖然巳移民澳洲十多年,但依然有 migrant experience (移民經驗),深刻體會語言有時難以承載情感,而藝術能夠提供另一種整理與表達的途徑。

訪問後記

同事說 Leda Lee 曾經在SBS 做過年青人節目,藝名叫「菱芝」。

原來是她 ......
SBS 年青人節目主持菱芝。
SBS 年青人節目主持菱芝。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SBS 廣東話 Facebook 專頁X 專頁Instagram 專頁,或訂閱 Telegram 頻道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