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美國進行里程碑試驗 LEAP(Learning Early About Peanut Allergy) 後提出建議:在嬰兒期經口、循序引入花生,可大幅降低其後出現花生過敏的風險。
近年來,國際兒科與過敏專家亦持續倡議「在嬰兒期及早、按步引入主要致敏食物」,以訓練免疫系統、減低日後過敏風險。
詳盡訪問內容:
上月發布的最新美國研究,重檢多個州份兒科診所的電子病歷,發現自 2015 年指引調整以來,幼兒被診斷為花生過敏的比例明顯下降。研究團隊據此推算,約 6 萬名美國兒童因此免於花生過敏,標誌食物過敏防治在「真實世界」取得可觀成效。
在澳洲,Murdoch 兒童研究所(Murdoch Children’s Research Institute)旗下的全國過敏卓越研究中心(National Allergy Centre of Excellence)人口健康研究團隊,亦以墨爾本兩個相隔十年的大型人群研究作比對,結果發現澳洲如今近 90% 的嬰兒會在出生第一年會食用花生,而花生過敏的程度正在下降,這與美國的研究結果一致。
報告亦同時強調,雖然澳洲的花生過敏率見回落,仍高於部份國家,顯示其成因仍然多元及需持續研究,本地亦正有大型臨床試驗檢視嬰兒期補充維他命D是否有助進一步降低食物過敏風險。
多項觀察研究曾指出,遠離赤道、日照較少的地區,嬰兒過敏風險或較高,澳洲各州之間亦見差異。
新州衛生廳病理專科醫生李超浩副教授向本台解析研究與臨床啟示,並就家長如何安全讓幼兒接觸花生提出建議。
早引入 vs 延後或避免
李超浩副教授指出,美國的大型追蹤研究,將嬰幼兒分成兩組:
- 早期引入花生的一組,跟進 14 年後出現花生過敏的比例為 3.2%;
- 幼年避免花生的一組,之後出現過敏的比例為 17.2%。
他指。隨着指引在美國落地推行十年,研究者估算期間約 6 萬名兒童因此避免了花生過敏,政策效益逐步浮現。
為何有效:建立「免疫耐受」
李副教授解釋,過敏本質是免疫系統對本來無害物質反應過大,而醫學界近年更重視用「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概念作為減低過敏的手段—即在安全、少量、循序漸進的情況下,愈早讓免疫系統「認識」相關物質,日後愈不容易出現過度反應。
免疫系統是會有免疫耐受性,指如果很早接觸可以刺激到免疫系統的物質,疫系統就會把它當作自己人而不會有過大反應。
「以往醫學界認為,凡是過敏應避開過敏源,例如有些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或為一型糖尿病患者,是因為免疫系統——可說是過敏——攻擊自己的胰臟,形成糖尿病。」
「亦有研究發現,若家長太緊張要家居完全乾淨,甚麼都用消毒水去洗擦,家裡的小孩反而比較多出現一型糖尿病。」
「所以現在就算是在過敏的治療方面,也是用免疫耐受性這個概念,就是強迫免疫系統出現 免疫耐受性,以作預防。」
(但)早期引入只屬預防策略,並非治療。
他建議家長可在嚴密監察下,逐步讓小童試用花生,不過,他同時提醒:「已知對花生過敏的兒童,絕不應自行嘗試引入花生」
此外,若嬰幼兒屬高風險(例如嚴重濕疹、或對雞蛋過敏),家長應先與家庭醫生商量,由醫生評估風險、提供個別化計劃。
對家長的建議
若有家長有意盡早讓子女接觸花生,李副教授亦有以下建議:
- 準備好急救藥物。
- 避免整顆花生與大量黏稠花生醬(有噎喉風險);可用花生粉/幼碎花生拌入奶糊或蔬菜泥。
- 由極少量開始,觀察反應,再按醫囑逐步增加。
- 首次嘗試應在有人照看、設備齊全的環境;高風險個案應依醫囑處理。
- 立即停用並求醫,切勿自行加量或反覆嘗試。
他補充,目前的臨床指引主要是向醫生發出;而他建議醫生遵循權威機構發布的最新證據作臨床判斷,以維持對病人安全與醫療責任的保障。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