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聽更多

謎思放大鏡
當 Aaron Teo 目睹一名亞洲男子遭受種族及暴力攻擊時,他選擇出手干預。
他表示:「當時最重要是緩和衝突,並在施襲者與受害者之間保持一定距離。幸好我出手後,有幾個其他人也走過來,一起阻止施襲者。」
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會作出同樣行動,但研究顯示,現實並非如此。
來自西雪梨大學的 Kevin Dunn 教授是旁觀者行動的專家。
他指出,人的理想與實際行動之間存在差距。
「當你在民調中問人會否採取行動時,有七成左右會說『會』;但如果問同一顆人是否曾經真正有做過,結果只有三成以下。」
人會因為害怕自己會成為目標、缺乏應對知識,以及不確定事件是否屬於種族歧視,而選擇不出手干預。
Kevin Dunn 教授指出,我們理想與行動之間的差距,是一種「尚未開發的潛力」,如果我們能讓大家了解「他們可以採取的不同形式行動」,就能將這份潛力用於反種族歧視的實際行動。
在《Understanding Hate》「理解仇恨」的第十集內容中,我們將探討當我們目睹騷擾或仇恨行為時,如何安全地介入。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