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業難迫年輕人逃離澳洲】本地年輕律師:我都「心郁郁」

Sydney airport

本地機構研究指,超過一半的十八至三十五歲澳洲人考慮為住屋成本移居海外;有本地年輕律師擔心,情況將加劇澳洲技術短缺。 Source: AAP

本地機構研究指,超過一半的十八至三十五歲澳洲人考慮為住屋成本移居海外;有本地年輕律師擔心,情況將加劇澳洲技術短缺。


非營利機構 Home in Place 的最新研究指,逾半十八至三十五歲的澳洲人考慮為更可負擔的住屋而移居海外;約一成六受訪者則表示不會離開。

足本錄音:

移民律師江名揚(Johnny Kong)向SBS 節目【大眾論壇】表示,生活開支上升與住房壓力,正推動年輕人以「數碼遊牧」或打工度假的方式外移。


他說:「生活壓力比以前高了很多,但工資一直未有上升。」

「舉簡單例子:超市一盒紙巾以前約 0.99 元,現在 2 元。」

前幾天在樓下跟朋友喝啤酒,要 16 元一杯。

江律師亦,身邊不少年輕專業人士在置業困難、開支增加的夾擊下,會先以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或短期工作簽證試水溫,有一部分人前往發達經濟體尋找專業發展,另一部分則在鄰近地區嘗試較低成本的新生活。

A passenger walks at the departure area of Sydney Airport, in Sydney, Australia, March 18, 2020.
江律師:「近年身邊約四分之一朋友已經搬離澳洲。」 Source: Getty / Xinhua/Bai Xuefei via Getty Images

「近年身邊約四分之一朋友已經搬離澳洲。」

我自己本身亦心郁郁。

他表示,對於十八至三十五歲的人群,澳洲與多個國家設有打工度假協議;但能夠長期、穩定居留的路徑並不多,最終仍視乎個人專業、僱主需求與各地政策的收緊或放寬周期。

他亦擔心,情況正令本地技術短缺問題持續。

「勞動與技能短缺是長年問題,現在情況更嚴重。」

「企業為避免員工拿工作假期辭職去歐洲,有的直接准許 Work From Home,在歐洲上班、但由澳洲發薪。」


「不過,木工、西廚等短缺了十多二十年仍然短缺。」

「政策雖有所調整,但不少人拿到身份後其實不做原工種,令短缺問題持續。」

近年因為技術成熟而令遙距工作更受歡迎,令澳洲人亦可以在海外繼續為本地公司工作,但江律師擔心會出現另一個問題,就是公司把某些崗位從澳洲轉移至薪酬較低的市場,直接在海外招聘。

Working from home
A marzo di quest'anno, il governo ha introdotto dei cambiamenti al modo in cui le deduzioni verranno calcolate per chi lavora da casa. Credit: MOODBOARD/MOODBOARD

這最終形成惡性循環,令年輕人在本地就業更困難。

「我擔心的是,既然允許員工在歐洲或美國遠距工作,為何不直接在較便宜國家請人、支付當地人工,可能節省七成開支?很多大企業已不請澳洲本地員工,而轉去菲律賓;」
一個澳洲員工薪水等於十個菲律賓員工。
「即使嫌文化不合,也可去英語地區但較便宜的地方請人,例如美國中西部、南非、東歐等,比澳洲便宜一倍,甚至六成。」

「如果員工可以在歐洲上線,企業也可能會考慮直接在成本較低地區招聘。」


他亦質疑:「加上本地勞動政策加強員工保障,最終會否令更多企業把可外判的工種移往海外?」

江律師認為,要解決年輕勞動力流失等問題,關鍵在民生與住房。

他指出,若生活成本、房價與實質工資之間的落差未獲改善,離澳意願難以逆轉;相反,當住房與日常開支的可負擔性改善,本地勞動力自然更願意留下。

更多訪問內容,請收聽詳盡錄音。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SBS 廣東話 Facebook 專頁X 專頁Instagram 專頁,或訂閱 Telegram 頻道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主持

再次歡迎大家收聽我們 SBS 早上的廣東話節目,來到〈大眾論壇〉的環節。各位好,我是梁焱剛。可能大家有留意新聞,也看到 Home in Place 的最新研究顯示:超過一半、年齡介乎十八至三十五歲的澳洲人,正考慮為了更便宜的住屋安排而移居海外。其實在受訪者當中,有一成六人表示他們「已經肯定不會這樣做」。 今天【大眾論壇】請到新洲禾木律師事務所的江名揚律師(Johnny),從年輕人及律師兩個身份,探討在這個趨勢之下,大家如何看待住房壓力問題;又是否需要擔心若大量澳洲人離開,尤其是年輕勞動力,澳洲會否面對勞動力不足。政府又應否調整移民及住屋政策以緩解問題。同時歡迎大家來電 1300799323,或傳短訊至 0448799323 參與討論。若你有移居海外或移民相關的問題,亦可向江律師請教。先和江律師打聲招呼——江律師你好。

江名揚律師

你好 Ivan。

主持

剛才提到這份報告,其實都關你事,因為你亦是三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現在有大量受訪者認為,因住屋安排需要考慮,甚至決定移居海外。你在業界,或自己朋友圈,會否也見到、聽到這些聲音?有人因為這個原因離開澳洲嗎?

江名揚律師

都挺多。除了想移民來澳洲的人通常不會那麼快走,但很多本地年輕人——十八至三十五歲、年輕專業人士——不少都想過移居其他國家,甚至已有不少人走了。我身邊大概二十五%朋友已經去了其他國家。做專業工作的,有些去了發達國家;有些想放鬆,就去鄰近地區,例如印尼,享受一下,其實都不少。

主持

你自己呢?作為年輕律師,雖然你的工作人工可能較優渥,但是否同樣感受到物價與生活開支帶來壓力?如果有機會外闖,你會否也考慮?

江名揚律師

我自己也心動。生活壓力比以前高了很多,而工資並無同比上升。簡單說,一盒超市紙巾以前九十九仙,現在二元,貴了一倍,但人工沒有升一倍。住房更難。日常方面,例如吃飯、喝啤酒,前幾天跟朋友下一樓喝啤酒要十六元一杯,也不太合理。很多人會想:既然澳洲那麼貴,不如去印尼住一下;或用工作假期去其他國家,轉換心情,體驗新生活。即使物價差不多,也當試新事物。

主持

這壓力不止年輕人才有,不過年輕人更難置業,成為主要壓力源。剛才你也說澳洲生活開支令居民壓力增大。很多人問,是否要擔心勞動力「空洞」?日後會否面對年輕勞動力不足,甚至嚴重不足?

江名揚律師

這問題一直存在。低技術未必普遍不足,但最擔心是本地年輕人:土生土長、有本地技能與文化,更能融入、回饋社會;但這一群在走。唯一方法往往是引入外來移民。現在情況更嚴重。企業為避免員工拿工作假期辭職去歐洲,有的直接准許 Work From Home,在歐洲上班、澳洲發薪;大企業與中小企都有見過。

主持

你說的是 Digital Nomad(數碼遊牧)。他們在哪兒辦公對公司影響不大,歐洲或亞洲也可為澳洲工作。你覺得這會否成為澳洲公司的新常態?企業準備好了嗎?

江名揚律師

COVID 期間已把線上工作政策與基建、科技都做起來。團隊在悉尼一起上網、或一半在美國、一半在歐洲,同步上線,影響不大。

主持

若工作性質允許可以,但服務行業等需真人在場;IT/資訊科技是否較常態?

江名揚律師

會。我擔心的是:既然允許員工在歐洲或美國遠距工作,為何不直接在較便宜國家請人、支付當地人工,可能省七成?很多大企業已做:不用澳洲本地員工,轉去菲律賓;一個澳洲員工薪水等於十個菲律賓員工。生產力是否等於十倍是另一題,但這確是我對澳洲員工的擔憂。再加上本地勞動政策加強員工保障,會否令更多企業把可外包的工種移往海外?即使嫌文化不合,也可去英語地區但較便宜的地方,例如美國中西部、南非、東歐等,比澳洲便宜一倍,甚至六成。 當然,線下工作要真人,便只能靠移民政策吸引外來人手,或調整福利與勞動政策,令更多人願意出來上班。

主持

在國際地位或法律安排上,對於想離開本地、以澳洲身份在外國生活的人,澳洲人是否較容易做到?

江名揚律師

相對容易。尤其十八至三十五歲,澳洲與多國有打工度假協議。早前澳洲與英國簽自貿協議,令澳洲人去英國打工度假年齡上限由三十歲提升至三十五歲,很多朋友拿這簽證去英國住兩年。其他如印尼、北美等,也有較容易取得的簽證安排,對澳洲人不難。

主持

若住兩、三年不難;但若更長期呢?澳洲人相對是否也容易?

江名揚律師

長期可不斷續簽的選項不多。針對澳洲人的特別就業或移民政策,主要見到美國對澳洲有澳洲特別簽證安排;只要有僱主擔保,免抽籤,直接批兩年工作簽證、可換僱主、費用較低,且可無限續。

主持

不是鼓勵大家離開,只是提供法律資訊。同時澳洲也有人移入,近年移民政策多有變化,愈加注重技術移民,例如所謂 National Innovation Visa(國家創新/創意簽證),希望吸引人才。這些政策在今年、近一兩年,對補充勞動力成效如何?

江名揚律師

整體算可以,但 NIV 簽證條件頗苛刻,較上代「全球人才」簽證難度幾何級上升,主要是吸引超高端人才帶領產業升級。要解決勞動或技能短缺,仍以僱主擔保、學生簽證,及短期以擴大打工度假為主。澳洲對來源國分散;例如與英國、印度的自貿安排,給部分高端人才配額。現屆政府更著重推動僱主擔保(如 482 技能短缺簽證)。

主持

所以未來政策仍會關注勞動力與技術移民?

江名揚律師

是。勞動與技能短缺是長年問題,木工、西廚等缺了十多二十年仍在缺。政策雖調整,但不少人拿到身份後不做原工種,短缺延續。

主持

見到這麼多勞動力流失,政府有無方法處理?

江名揚律師

較難。因為生活成本上升、生活水平下降。

主持

開支又大了。

江名揚律師

房價又貴了。這些很難立刻解決。只能改善民生,人才不會走。

主持

希望政府聽到,盡快想方法解決民生,因這關乎勞動力與大家對澳洲的歸屬感。

END OF TRANSCRIPT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