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 收听播客。
在墨尔本郊区,一座3D打印多层住宅即将落成。
这是澳大利亚首个此类项目,也标志着建筑行业正站在技术革新的临界点。
建筑业的工业化、数字化和自动化路径不断加速,但制度层面能否同步响应,仍是一个尚未解答的问题。
墨尔本大学建筑学院高级讲师吴昊博士接受SBS普通话采访时表示,3D打印建筑虽然在技术层面仍需进一步发展与验证,但建筑及相关行业已经需要开始做好准备,迎接新技术带来的变革。
技术突围下的制度滞后
吴昊博士指出,技术发展往往先于制度准备。
他以Airbnb的崛起为例,说明新兴技术常常在监管尚未成型时获得短暂的“无规制窗口”(lawlessness),从而形成先行者优势。
他解释说:“一项技术刚被应用时,相关的规划、审批、建造标准往往尚未健全,这反而给予了一些开发商和创业者试验的空间。”
但这种“自由”往往是短暂的。
吴博士认为,随着技术落地规模扩大,监管机制必然跟进,3D打印建筑也不例外。
从设计、审批、建造到入住,整个流程都需要建立新的政策配套,这将成为推广该技术的关键挑战之一。

Technology now allows a property's blueprint to be digitised and 'built' in layers, using a large-scale 3D printer. Source: Supplied / guteksk7/Getty Images
他指出:“目前的3D打印建筑技术仍在从简单结构向复杂结构演进,能否建造高层住宅、商业楼宇、医疗设施等复杂类型建筑,还需要技术验证。”
他补充道,3D打印不一定意味着“整体打印”,其发展路径很可能与模块化建筑并行,即先打印部件,再进行现场组装。
吴博士表示,这两种理念并不矛盾,“预制与3D打印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 。
3D打印建筑能否缓解住房危机?
作为一项生产技术,3D打印能否缓解住房危机?吴昊博士持谨慎乐观态度。
他强调,澳大利亚住房危机的成因远比“房屋数量短缺”复杂得多。
住房需求因人群年龄、使用目的、生活阶段和文化偏好而异,这意味着标准化模块虽然提升生产效率,却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
吴博士指出:“我们不能期望一个技术可以解决整个住房系统的所有问题。”
但他也认为,若3D打印首先应用于功能性较强、设计要求统一的公共住房项目,比如社会保障性住房,其经济性和建造效率将有明显优势。
若要向中高端住宅市场推广,关键在于3D打印在材质选择、设计复杂度和建筑性能上的进步。
他表示:“未来如果能够与AI、大数据、可持续建材等技术融合,或许可以实现更复杂、更智能、更高质量的建筑生产。”
当被问及是否会重蹈模块化建筑“看上去很美、现实却骨感”的覆辙,吴博士表示,技术本身不应被神化或妖魔化。
他强调,模块化建筑未能大规模普及,更多是因政策激励不足、市场接受度低以及技术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而非技术本身的问题。
他补充道:“如果能在某一地区集中推广标准化社会住房项目,3D打印有可能成为一个性价比更高、质量更稳定的解决方案。”
“创造性破坏”与城市格局重塑
作为一种“高度自动化”的建筑方式,3D打印也带来了“创造性破坏”的可能。
吴博士指出,受到冲击最大的,将是传统建筑工人、小型建商以及与建筑有关的供应链。
技术整合的本质要求减少人为干预,“用脑多于用手”成为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方向。
不仅是劳动力市场,教育、审批机构也将受到影响。

Ahmed Mahil says printing this 3D house cost 30 per cent less than a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Credit: Supplied
他说:“数字化建筑与传统建筑教育之间,仍存在分割。如何形成跨领域的理解与对接,是当务之急。”
那么,这一变革是否会改变澳大利亚的城市结构?吴昊博士认为可能性很大。
他分析道:“如果3D打印能在保证密度的前提下,提高建造效率,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就能让城市在不无序扩张的情况下满足更多住房需求。”
他补充,若能将技术应用于边缘地带或郊区的住宅开发,或许能缓解城市中心过度拥挤的问题,推动城市结构更加均衡。
至于其对房价的直接影响,吴博士认为,关键还是要看它的市场占有率和技术成熟度。
“如果只用于社会住房,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不大;但如果未来能进入主流商品房市场,且具有设计感和高性能,那就可能重塑价格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