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 收听播客。
澳大利亚人权委员会(Australian Human Rights Commission)在9月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中警告,种族主义在澳洲医疗体系中依然普遍存在,并已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这份题为《医疗体系中的种族主义:行动刻不容缓》(Racism in Healthcare: Time for Action)的报告基于全国调查与案例访谈,揭示来自原住民、移民及多元文化背景的群体在就医过程中,常因偏见与制度障碍而受到不平等对待。
这种偏见不仅影响他们的就医体验,还可能导致误诊、延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澳大利亚人权专员凯茜·艾伦(Catherine Allen)在声明中指出:“种族主义不仅令人受伤,还有可能致命。”
她呼吁医疗体系必须正视问题,并采取系统性的结构改革,包括提供更多语言支持、提升文化敏感度培训,以及确保医疗服务的公平获取。
报告特别强调,多元文化社区在医疗体系中的“结构性障碍”——如语言障碍、文化误解、制度不透明等——正在令许多移民陷入“无法理解也无法信任”的状态。
在昆士兰州全科医生钟嘉怡(Margaret Chung)看来,这些问题每天都真实地发生在基层诊所。
她在布里斯班南区的Sunnybank从医多年,这里是全澳最具多元文化的社区之一。
昆士兰州全科医生钟嘉怡(Margaret Chung)。 Source: Supplied
“每一天都在发生”:文化错位的医患困境
“有时候并不完全是歧视,而是误解,”钟医生说。
她的诊所服务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地区的华人患者,也包括留学生与新移民。
她举例,许多来自亚洲国家的新移民习惯在生病时直接挂专科号,但在澳洲却被要求先通过GP转诊,而这种文化差异让误会频发。
她说:“很多人不知道在澳洲要先看GP才能看专科,他们打电话给专科诊所,前台问‘你有GP转诊信吗’,他们就会觉得被刁难或责备。”
“其实只是制度不同。病人不理解制度,医生又要不断解释——我们每天都要讲十几遍同样的事。”
这种“信息差”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挫败感,也耗尽了医生的时间与情绪。
“其实我们很愿意帮忙,但如果能在公共教育层面提前解释,让移民更早了解系统,就不会总是在诊室里从零开始。”
钟医生提到,文化差异还影响到诊疗习惯。
“有些病人觉得‘我只是感冒,你为什么问我工作、家人、运动习惯?’他们不理解GP看的是整体健康。”
钟医生解释说,这种全面问诊是为了建立长期的医疗关系,但患者常误以为医生“浪费时间”或“为了多收费”。
语言障碍与系统性支持的缺失
在人权委员会的报告中,语言障碍被列为种族歧视在医疗领域的核心风险之一。
报告指出,翻译服务在各州均存在资源紧缺、安排延误和质量不均的问题。
钟医生对此深有体会。
她说:“以前有一个叫TIS(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ervice)的口译服务系统很好用,我们可以提前为病人预约同语种、同性别的口译员。现在几乎不可能了。”
“特别是女性患者,如果来看妇科问题,本来就希望见女医生。如果安排到男性口译,她们就会不愿意讲细节。”
新冠疫情之后,资源进一步收紧。
许多诊所即便提前预约,也常在当天被告知“口译员来不了”。
“病人已经到了,却发现没人能帮他们翻译。”
结果,医生和患者都陷入尴尬的沟通困境,有时钟医生自己在为别的病人看诊时甚至会“被抓去帮忙”做翻译。
这种信息传递的断层,常常导致病人延误治疗,甚至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她回忆,有患者因为听不懂手术同意书上的内容而拒绝签字,结果被医院误解为“不愿配合治疗”,直接被取消排期。
“他们并不是不想做手术,只是想多确认几句,结果变成‘拒绝手术’,重新排要再等几个月。”
医患双方的情绪疲惫
“我们每天都被骂,”钟医生苦笑着说。
她的诊所位于华人密集区,前台与护士经常成为情绪出口,她形容员工们“几乎天天要被情绪攻击”。
“很多华人病人不理解为什么抽血要去外面的pathology中心、药要去chemist warehouse领。他们觉得是我们诊所的问题,”她说。
“我们也解释了无数次,但他们的期望是按亚洲那套:今天看病、今天拍片、下午拿结果。”
这类摩擦不仅让患者沮丧,也让医生身心俱疲。
“有些亚洲医生宁愿只看当地澳洲人,因为他们熟悉系统,沟通更顺。”
钟医生说:“我不同意这种做法,但能理解他们。”
“我们真的很愿意帮助华人病人,可是希望他们也能用更和平的方式表达不满,”她补充说。
作为诊所负责人,她每天要花45分钟到一小时安抚同事。
“他们看了Google评论都很挫败。其实问题不是哪一方不好,而是整个系统没有跟上我们的多元现实。”
在人权委员会的报告中,有一句话与钟医生的感慨不谋而合:“澳大利亚以多元文化为傲,但我们的制度依然滞后。”
钟医生也提出了具体建议——她认为政府应在移民签证、入境手续或社区活动中,提供多语言版本的医疗制度说明——包括公立与私立体系、GP转诊流程、急诊分级制度(triage system)等。
“其实很容易做到,”她说,“很多问题只是因为‘不理解’。如果能让人先了解,就不会演变成愤怒和抱怨。”
“为什么2025年还会有这个问题?我们澳洲本来就是文化多元的,我们都为我们的多元文化社会而自豪,可是为什么我们的政策没有追上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