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家等你Call】耳鳴起因大多不明 白噪音有助習慣耳鳴困擾

pexels-olly-3779448.jpg

耳鳴絕大多數是不能肯定起因,也沒有根治的方法,但可以讓自己習慣與耳鳴共存。 Credit: Pexels/ Andrea Piacquadio

在本集的【醫家等你Call】,溫楚良邀請雪梨耳鼻喉專科外科醫生彭慶裕 (Dr Leo Pang) 談談「耳鳴」(Tinnitus) 的起因及醫治方法。


耳鳴是指患者在沒有外界聲源的情況下,於耳內或頭部聽到嗡鳴、嘶嘶或拍打般的聲響。彭慶裕醫生解釋,這種聲音只有患者本人聽得到,外人無法察覺。偶爾短暫出現的耳鳴,例如突然一兩分鐘的「嗡嗡聲」,多屬正常,毋須憂慮;但若持續數天或反覆發作,便應接受檢查,來到排除少數 (約 5%) 可能與聽覺神經病變相關的個案。
pexels-karolina-grabowska-5206951.jpg
有時候耳垢也會造成聽覺問題,但我們在清除耳垢時要分外小心。 Credit: Pexels/ Kaboompics.com
彭醫生指出,耳鳴非常普遍,幾乎所有人一生中都可能經歷過。隨年齡增長更為常見:在 65 歲左右的族群中,約三至四成的人已有不同程度的聽覺神經退化,這亦是持續耳鳴的主要成因。

耳鳴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可由聽力神經衰退、長期暴露於噪音、情緒壓力、睡眠不足等多重因素加劇。患者常在夜晚安靜時感覺特別明顯,有些人甚至因此失眠。

治療與調適

彭慶裕表示,目前並無根治方法,也沒有藥物能完全消除耳鳴。治療重點在於「習慣化」:透過助聽器、環境白噪音 (white noise — 如風扇聲、冷氣聲或白噪音 app),以及放鬆和管理壓力,幫助患者減輕不適並「學會忽略」耳鳴聲。大部分患者在六至十二個月內可逐漸適應,對日常生活也不會造成重大困擾。

彭醫生還接聽了聽眾的來電查詢。其中一位聽眾表示,她有時只要把頭部擺動,便會聽到有聲音,擺動一停止聲音便也戛然而止。彭醫生認為這很可能跟耳垢 (耳屎) 有關,他還順便糾正大家對清楚耳垢的誤解。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SBS 廣東話 Facebook 專頁X 專頁Instagram 專頁,或訂閱 Telegram 頻道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
【醫家等你Call】耳鳴起因大多不明 白噪音有助習慣耳鳴困擾 | SBS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