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透過「神秘購物」測試發現,消費者在 Temu 平台上「極有可能找到不合規產品,例如嬰兒玩具及小型電子產品」。委員會認為,Temu 未能「妥善」評估平台上的非法產品風險,其於 2024 年 10 月提交的風險評估報告「不準確」,僅依賴「一般行業資訊」,而非基於自身平台的具體數據。
若最終確認違規,歐盟可對 Temu 處以最高 全球年度營業額 6% 的罰款,並強制要求其改善相關措施。Temu 將有機會回應並為自己辯護,但調查並無固定時限。
詳盡錄音:
澳洲市場風險上升
新州律師陶建文接受本台訪問時,歐洲審查焦點集中在兒童玩具與輕型電子產品的安全。據報,Temu 表示將會配合歐盟並可能提出答辯,因此陶律師認為現時評論仍屬過早。
但他引用《澳洲消費者法》(Australian Consumer Law)指,按本地的規定,無論供應商來自本地或海外,只要直接向澳洲消費者售貨,便須遵守法例;但跨境執法能否有效落實,仍存在挑戰。
他提醒消費者,若選擇海外平台購物,必須仔細閱讀條款,否則一旦涉及糾紛,可能須在海外司法管轄區訴訟,增加維權難度。
罰款或具嚇作用但可行性存疑
對於歐盟建議按平台全球營業額比例罰款,陶律師認為具阻嚇效果,但能否實行視乎公司結構、當地是否設有資產及子公司,以及裁決能否在平台所在國執行。
針對有消費者懷疑在電商平台購買到質量問題產品而涉嫌傷勢加重一事,陶律師強調,《澳洲消費者法》已涵蓋海外供應商,要求其產品須具「可接受質量」,包括安全標準,但亦擔心澳洲法律在海外執法時的力度。
同時,民事侵權法亦賦予消費者追討權益,但跨境案件涉及國際私法,令訟訴過程往往會更複雜。
陶律師亦認為,除了公司責任,由本地零售商出售的產品亦往往受到保險的保障,消費者若受損可向保險公司索償;反之海外供應商未必有此保障令風險增加。
很多時候在澳洲購物是貴一點,但是保障也高一點新州律師陶建文
陶律師亦建議,一旦遇上有關產品質量的法律糾紛,消費者可先向平台或州級消費者機構投訴;「若無效,最終可能需要跨國提出訴訟,但過程將費時失事。」
美國關稅效應:Temu 已成澳洲市場一哥
根據美國市場情報公司 Sensor Tower 的數據顯示,Temu 於 2025 年 4 至 6 月在澳洲的 月度廣告支出較 3 月翻倍增長逾 110%,同期月活躍用戶數量增加 50%。
另一中國電商平台 Shein 亦同步加大在澳洲的推廣,月度廣告支出增幅高達 160%,帶動用戶數量上升 15%。
雪梨大學商學院高級講師李薇博士亦分析指,Temu 的成功關鍵之一,在於其部份產品質量並非特別優質,但其於其價格極低而仍然具備強大市場吸引力。
產品的質量與安全往往需要消費者自行判斷,有時購買後才發現質量欠佳,甚至存在安全隱患。雪梨大學商學院高級講師李薇博士
李薇博士分析Temu 目前在澳洲的市場佔有率拋離其他電商,相信原因「很大程度與美國對中國低價商品加徵關稅直接相關」。
「由於美國曾是 Temu 最大市場,如今受到衝擊,平台轉向包括澳洲及南非在內的新興市場。」
她亦引述另一份由澳洲競爭及消費者公署(ACCC)的調查數據,指截至 2025 年,Temu 在澳洲的月活躍用戶已突破 250 萬,增速超越 Amazon 與 eBay。
數據亦顯示,2024 年(在澳洲)有 32% 受訪者使用過 Temu,17% 使用過 Shein,其中女性比例更高。雪梨大學商學院高級講師李薇博士
Temu推娛樂化營銷模式鞏固市場優
除了美國關稅,李博士認為,Temu 在澳洲迅速冒起,背後基於幾項主要原因:
- 裝置普及:94% 的 14 歲以上澳洲人擁有智能手機,37% 配戴可連網裝置,為電商平台滲透提供條件。
- 生活成本壓力:高物價促使家庭尋找低價平台節省開支。
- 物流優勢:澳洲幅員遼闊,傳統零售物流成本高,Temu 憑藉在中國積累的物流與數據分析優勢有效降低成本,吸引偏遠地區消費者。
- 遊戲化行銷:平台透過抽獎與互動遊戲增強娛樂性,使消費者平均每天停留約 15 分鐘。
她指出,從ACCC的數據亦反映Temu在2024 年已躋身澳洲人最常使用的前二十名手機應用程式。
「其模式將消費與遊戲體驗結合,讓消費者不僅因低價而購物,也因互動娛樂養成使用習慣,進一步鞏固市場優勢。」
澳洲人正尋求加強監管網購電商平台
隨着跨境電商平台正加大在澳洲的投放廣告,情況引發澳洲社會對「不安全產品湧入」的擔憂。
一名昆州母親去年 7 月在 Temu 購買9 歲女兒的連帽衫,不幸因火星點燃導致其 女兒身體 13% 面積(包括臉部)嚴重燒傷,並接受為期 8 周的植皮手術。
母親直言,聽到特朗普的新關稅措施後,更憂慮 Temu 在澳洲的廣告「會無處不在」,會令更多消費者會被吸引購買潛在危險產品。
李博士指出,本地許多消費者亦開始認為現行的《澳洲消費者法》在平台監管方面力度不足,對於跨境商家的安全要求亦不夠嚴格,同時部分平台銷售的產品並未明確被要求符合澳洲本地安全法規,形成監管真空。
這亦解釋了為何澳洲社會近來對跨境電商平台提出質疑——相關商品是否符合澳洲的質量及安全標準?一旦發生事故,責任歸屬及處理方式往往引發爭議。
此外,李博士指出,Temu 及類似的「快銷平台」亦同時引發環境爭議。「由於價格低廉,消費者往往一次購買大量不同類型的產品,造成潛在的環保與回收壓力。」
更多錄音內容請聽足本錄音。
*本節目內嘉賓及聽眾意見並不代表本台立場,所提供的資訊亦只可以用作參考,個別實際情況需要親自向有關方面查詢為準。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